由於 RMClock 不用安裝,直接執行即可,筆者直接介紹如何使用。
(圖一) 首先轉到設定頁面,主要是掌管 GUI 部分,與 CPU 運作無關。
(圖二) 重點注意最小、最大兩個 FID:VID 參數表,這是 RMClock 2.30 回報可以接受的參數範圍。
(圖三) 監控頁面,可以從這邊得到整個 CPU 運作的狀態。
(圖四) 管理 CPU 核心參數修改策略,從這一頁開始,濃濃的硬體設定已經嗅得出來了~~~終於要進入核心領域了~~~
FID:VID 轉換策略 (P-states transitions)
- Perform Single-step transitions only: 一階段一階段調整,是比較平滑的切換 CPU 的運作速率與對應電壓,對於節省能源需求較高的人,選擇這一項。
- Allow multi-step transitions: 允許多階段調整,快速反應 CPU 使用率,經常會一口氣從最低速度跳升到最高速度,CPU 運作速度與核心電壓,經常是直上直下的劇烈反應。
多核心負載平衡 (Multi-core CPU load calc)
- Maximum of CPU core loads: 切換 FID:VID 是以最高負載那個核心為基準。
- Average of CPU core loads: 把所有核心負載量加總,平均後,其平均負載量作為切換 FID:VID 的基準
- Sum of CPU core loads: 加總所有核心的負載量。
使用作業系統負載管理 (Use OS load-based management)
- 不勾─使用核心負載,管理上述的 Multi-core CPU load calc 設定值,一般而言核心負載量都比 OS 負載量來的大。
- 打勾─使用作業系統負載,通常此值都比核心負載來的少,應該比較貼近實際使用狀態。
(圖五) 整個 RMClock 2.30 的心臟地區!目前先把這一頁的名詞解釋作個整理。
RMClock 2.30 總共可以運行在四種狀態下,分別是
- 無管理模式 (No Management)。顧名思義啦~~~
- 省能模式 (Power saving)。此模式下,你只能選擇一種 FID:VID 的組合。CPU 無論工作狀態,都一直在這個 FID:VID 的組合下運作。通常我們為了好記,建議選擇最低檔的 FID:VID 組合,以符合省能源的用意。
- 最大效率模式 (Maximal performance),同上。建議選擇最高檔 FID:VID 組合。
- 效能需求模式 (Performance on demand),此模式等同於 CnQ 功能,而且可以非常多個階段,參看圖五的樣子,一般官方版的 CnQ 只有三段,但圖上明顯的至少有 5 段變速。如果每個勾勾都選擇,正如你所想像的,總共有 14 段變速。倍頻接受範圍越的大 CPU,變速能力就越大。參考圖二,可知 Athlon64 4200+ X2 可接受從 4.0X ~ 11.0X 的變速 (包含半倍速)。
(圖六) 舉例最常用的「效能需求模式」,只有這個模式,才允許「複選」FID:VID 組合,而且會自動依照 CPU 使用量改變 CPU 實際的倍頻與核心電壓,這個功能在 AMD 叫做 CnQ,在 Intel 叫做 EIST。
(圖七) 由於本篇採用的是 AMD 的處理器,如果你用的是 Intel 的處理器,畫面會與本篇不同。筆者強烈建議採用畫紅線的這個選項,可以建造出最完整的「倍頻變速箱」,Athlon64 4200+ X2 939pin 這顆在此模式下,總共支援 14 段變速~~~
(圖八) 雙核心內部時間計數器同步化功能,啟動此功能前,務必確認已經移除 AMD 官方的 Dual-Core Optimizer 驅動程式。設定同步化之後,少部程式的怪現象可以解決,闢如 cfosspeed 的網路流量變成兩倍的問題~~~~就是 TSC 沒有同步導致的。 |